激光焊接焊缝鱼鳞纹不均匀怎么解决?

0
0
2025-10-16 11:02

在激光焊接中,鱼鳞纹是熔池周期性凝固的正常产物,但我们会发现有些鱼鳞纹排列很整齐,有些则杂乱无章,如果出现间距不一、高度差大、纹路断裂等不均匀问题,本质是 “熔池稳定性被破坏”,需从 “参数、操作、工件、设备”4 大维度排查解决:

一、优先排查核心工艺参数(最易出问题,占比 70%)

参数失衡是鱼鳞纹不均的首要原因,需按 “能量 - 速度 - 摆动” 的逻辑调整:

激光功率与焊接速度匹配(基础前提)

问题表现:功率过高 + 速度慢→鱼鳞纹变宽、堆积严重;功率低 + 速度快→鱼鳞纹变细、甚至断纹

调整原则:保持 “线能量(功率 / 速度)” 稳定,例如:功率从 1500W 降至 1200W 时,速度需同步从 1.5m/min 降至 1.2m/min,避免熔池 “过热” 或 “冷却过快”。

摆动参数优化(针对有摆动功能的设备)

摆动频率:过低(<50Hz)→鱼鳞纹间距变大、不均匀;过高(>200Hz)→纹路模糊、表面粗糙,建议先试 80-120Hz,按纹路均匀度微调。

摆动幅度:幅度过大(>2mm)→熔池分散,鱼鳞纹易 “断节”;过小(<0.5mm)→起不到匀化效果,建议按焊缝宽度 1/3-1/2 设置(如焊缝宽 1.5mm,幅度设 0.5-0.8mm)。

离焦量校准(易被忽略的细节)

离焦量偏差(焦点不在焊缝表面 / 内部合适位置)→局部能量密度不均,导致鱼鳞纹 “一边密一边疏”。

操作:重新校准焦点,薄板(<3mm)建议用 “正离焦”(焦点在工件上方 0.5-1mm),厚板(>3mm)用 “负离焦”(焦点在工件内部 1-2mm),确保能量均匀作用于熔池。

二、规范操作手法(人为因素占比 20%)

焊枪移动稳定性控制

问题:手动操作时焊枪 “走偏、忽快忽慢”,或机械臂路径精度不足(>0.1mm 偏差),都会导致熔池受力不均,鱼鳞纹紊乱。

解决:手动焊需借助导轨 / 夹具固定焊枪,机械臂需重新标定路径精度(误差控制在 0.05mm 内),确保焊枪与焊缝 “平行且匀速移动”。

保护气角度与流量

保护气(如 Ar 气)角度不当(>45° 对着熔池)→吹散熔池,导致纹路断裂;流量过小(<8L/min)→保护不足,表面氧化影响纹路;过大(>15L/min)→熔池冷却过快,鱼鳞纹变细。

标准:气嘴与熔池距离 5-8mm,角度 30°-45°,流量 10-12L/min(不锈钢用 12-15L/min,铝合金用 8-10L/min)。

三、预处理工件与夹具(基础保障,占比 10%)

工件焊缝处清理

油污、氧化层(如铝合金表面氧化膜、碳钢锈迹)会导致局部熔合不良,鱼鳞纹出现 “空缺” 或 “凸起”。

操作:焊接前用酒精 / 丙酮擦拭焊缝及周边 5mm 范围,铝合金需用钢丝刷去除氧化膜,确保表面无杂质。

夹具装夹精度

工件装夹不平整(缝隙>0.2mm)或焊接中变形→焊缝高低差大,鱼鳞纹 “一边高一边低”。

解决:用定位夹具将工件固定,确保焊缝缝隙<0.1mm,厚板需预压贴合,必要时加 “工艺垫板”(如铜垫板)减少变形。

四、设备状态检查(排除硬件问题)

若上述调整后仍不均匀,需排查设备:

激光发生器功率波动(如光纤损耗>5%)→能量不稳定,需联系厂家检测功率输出(误差需<3%);

焊枪喷嘴磨损(孔径变大>1mm)→保护气扩散,需更换新喷嘴(孔径按焊缝宽度选,如 0.8-1.2mm);

送丝机(若填丝焊接)送丝速度不均→填丝量波动,鱼鳞纹高低差大,需校准送丝轮压力与速度(误差<0.1m/min)。

通过以上步骤,可从 “根源 - 过程 - 结果” 全方位解决鱼鳞纹不均匀问题,重点优先调整参数和操作(见效最快),再排查工件与设备,新手可按 “参数→操作→工件→设备” 的顺序逐一测试,通常 1-2 次调整即可达到均匀效果。

C
    •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见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