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孝感十大重点产业之一。高新区则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队员”。2021年,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占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8.5%。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新区将“变”注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周期,谋求产业“不变”的支撑力。
抓住“风口”一起向未来如何答好“变”与“不变”的考题,华工科技用23年不断摸索。华工科技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1999年成立,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和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业务格局。2009年,借武汉城市圈建设之东风,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建成投产,核心子公司华工高理经过在孝13年的发展,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温度传感器供应商。在占有全球温度传感器70%市场份额的同时,华工高理默默奔向下一个目标: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2011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刚刚起步,华工高理凭借近30年的PTC芯片技术积累,制订新的战略规划:从传统的空调、美发类加热产品转向新能源汽车加热领域。此时,埃贝赫、伟巴斯特等国际巨头完全垄断汽车加热领域。
两年后,华工高理在国内首创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2015年,华工高理成功进入特斯拉和现代全球供应体系。目前,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提供商,占据50%的市场份额。
2021年,华工高理成功入选湖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NTC热敏电阻器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汽车温度传感器销售同比增长47%,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产量增幅达233%,实现新能源汽车品牌全覆盖。
今年1—4月,华工高理销售额达6.74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占比超过46%,该领域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0.12%。公司PTC热管理事业部技术副总监王玮说:“如今50%国产车的PTC和NTC产自华工高理,这个还是让我们蛮骄傲的。
”创新求变,不停地突破舒适区,成就了今天的华工高理。
放眼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何尝不是求变、求新、求未来的历程?
20多年前,三江集团、华中光电、汉光科技等一批三线调迁企业落户高新区,成为光电子信息产业最初的那粒种子;10年后,华工高理、小糸车灯等入驻,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军民两用,新型元器件、电光源多品类聚集的产业格局,涌现出华工高理国内最大的温度传感器专业生产厂家、汉光科技中国电真空器件制造行业骨干企业等“明星企业”。
选择在历史的光荣簿上躺平,还是不安分地“折腾”?高新区选择了后者。2020年3月,高新区激光产业园开工建设。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在拒绝“躺平”激光产业肩负使命
走进高新区激光产业园武汉领创智能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台激光切割设备有序摆放,技术人员正在对一台激光切管机进行调试。不到30秒,一个用钢管切割成型的“冰墩墩”呈现眼前,惟妙惟肖。
武汉领创激光由苏州领创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主要生产大功率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和多功能激光加工设备,产品面向中高端市场。其母公司苏州领创深耕激光行业多年,是业内翘楚。材料损耗,常常被视作衡量一台激光切割机性能的重要指标。“领创的激光切管机可以将尾料长度控制在40毫米以内,明显优于一般同行。”武汉领创激光总经理助理陈元元介绍道。激光产业是当今国内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应用广泛。2019年,为壮大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高新区瞄准光谷激光产业转移,决定打造激光产业园,采取“产业基金投资+重资产建设+优惠政策扶持+企业拎包入住”的招商模式,开展精准招商,首批引进领创激光等企业落户园区。
在其引领带动下,武汉吉事达、武汉万力威、湖北希欧激光等中小激光企业相继落户,弥补了高新区基本没有生产激光加工设备企业的空白。随着领创入驻,其上游供应商武汉可功、武汉华夏星光也随之落户,激光产业集聚作用日益显现。
现在,武汉万力威数控投产一年多后顺利进规,经过数年开拓创新、转型升级,于今年被评为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总经理刘传军说:“今年一季度,将实现产值近3000万元,同比增加50%以上。”武汉吉事达、武汉可功、华夏星光等也在加速发展。
以激光装备产业特色为导向,市高新区激光产业园逐渐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的集聚。市高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局局长周亚锋说,未来,激光产业园还将扩至1000亩,拟在两年内引进大中小功率激光器、激光切割机、激光探测器、激光焊接器、高端激光成套设备等研发生产企业30家左右。
在距离百亿产业路还有多远?
2021年,省里提出打造以“光芯屏端网”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支柱产业。这无疑是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到2025年,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打造武汉城市圈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光端网”产业集群。
然而,现实异常“骨感”。 眼下,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少龙头、缺配套、欠创新等不足,企业发展不均衡,主要经济指标由几家大型企业支撑。据悉,2021年,华工高理、三江险峰、华中光电、汉光科技、华工正源5家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40.7亿元,占全区光电子信息企业总产值的76.8%,众多小微企业力量薄弱,产业整体效益不佳。
下一步,高新区将以强链、固链、补链打造产业集群,比如围绕激光产业园项目,在激光器、成套设备、应用工艺以及核心光器件等领域形成突破。
长远来看,创新能力将决定一家企业乃至一个产业能走多远。采访中,不少企业向记者表示,由于缺人才、少技术,企业发展乃至产业升级均受到制约。因此,高新区亟待建立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建议依托武汉各大高校开展联合研发,打造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孝感的产业分工协同模式,改变当前产业发展路线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现状。
来源: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