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激光产业面临同质化竞争与价格战的双重压力下,杰普特凭借对技术纵深的深耕和对应用场景的精准定义,在2024年实现逆势增长。3月24日晚间,杰普特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据公告显示,杰普特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4.54亿元,同比增长18.62%;归母净利润约1.33亿元,同比增长23.53%;扣非净利润约1.06亿元,同比增长23.01%。

具体来看,杰普特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按照产品划分:激光器产品收入70111.11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5.36%;激光/光学智能装备产品收入62826.1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4. 02%;光纤器件产品收入2165.8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02%。
按照地区划分:境内、境外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371.83万元、20943.1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14%、下降9.28%。
对于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增,杰普特表示:

报告期内营收同比增长,主要是:
基于公司与客户在光电检测方面的业务合作持续深入,公司研发用于客户手机摄像头 模组相关光学检测与校准设备收入较2023年进一步提升;
得益于公司在动力电池激光加工领域产品研发与业务持续拓展,来自动力电池激光加 工相关激光器、激光加工系统收入增加;
公司向消费电子头部客户提供的激光精密加工设备获得客户认可,相关产品收入较去 年有所提升。行业头部客户提供激光/光学综合解决方案,相关产品营收获得增长。
报告期内净利润同比增长,主要是:
全公司持续实施降本增效、聚焦主业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控制各项费用支出;
公司在动力电池、光伏以及光学检测方面提供的新激光器产品、激光/光学智能装备使 用了更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更新的激光/光学技术,新产品利润水平相较于传统消费电子激光加工设备有所提升;
2024年客户进一步提升在国内消费电子产品产能布局,公司可用于该产品生产的光学检测设备形成一定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公司总体利润水平。
报告期内,杰普特业务在多方面、多领域取得出色的成果:
在锂电激光加工方面,公司持续关注锂电行业最新动向,积极配合客户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所需的激光器产品,确保公司产品能够持续满足客户需求。
2024年,公司向客户大批量交付 500W MOPA 脉冲激光器产品。该产品较之前向客户交付的350W激光器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加工效率,进一步为客户降本增效。
2024年,公司为客户研发出用于其激光焊接加工工艺的焊接实时监控系统获得了行业头部客户订单且完成了订单交付。
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扁线电机激光清洗设备,凭借自身优异的加工效率获得多家行业知 名客户批量订单。
在被动元器件方面,公司在前代激光调阻机产品取得市场充分认可后着手开发第二代产品。杰普特方面预计新一代激光调阻机可进一步提升调阻效率与精度,满足客户对生产效率与良率更高追求。
同时公司在2024年进一步完善电容测试分选机产品,目前已将产品交予客户试用,客户试用情况良好。2024年,被动元器件行业需求有所回暖,公司将持续在该领域投入研发力量,不断提升现有产品性能的同时持续研发更多品类的自动化设备。
在光电模组检测方面,公司持续配合客户研发、完善多款XR相关检测设备。目前多个项目为独家供应。另一方面,得益于客户在国内快速铺设手机摄像头生产产线,公司手机摄像头相关检测设备相关订单与收入增长迅速。
2024年公司持续获得手机摄像头相关检测设备相关项目订单,部分2024年下半年获取订单需在2025年陆续完成交付验收。
在光伏钙钛矿方面,公司持续获得行业客户关于公司光伏钙钛矿领域的激光模切设备订单,部分订单已完成验收。公司生产的光伏钙钛矿领域的激光模切设备目前使用于客户钙钛矿百兆瓦量产线。公司的光伏钙钛矿领域的激光模切设备用于钙钛矿生产中 P1至P4的激光模切以及激光清边工艺。
报告期内,公司激光微纳加工设备相关收入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公司长期激光技术积累、与客户长期合作获得客户认可以及客户所需加工设备有所放量等原因。目前双方合作项目仍在增加,主要围绕其手机、手表、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做激光精密加工应用。
在PCB行业为印刷电路板打孔的设备当中,打通孔的设备大多为刀具打孔——接触式 加工方式,在打盲孔领域基本由进口激光打孔设备垄断整个行业。公司研制的FPCB激光钻孔机可用于柔性电路板打通孔与打盲孔的加工需求,进一步降低使用者长期使用成本。相较于进口打盲孔设备,公司的产品更具有性价比,加之公司激光加工设备多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光源,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稳定性以及产品加工良率。上述参数的提升在工业加工领域意味着使用者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目前公司的产品已发往部分行业知名企业现场进行试用,且已在客户现场实现进口设备相同加工效果。
在激光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型的临界点上,杰普特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将技术深度与场景厚度相结合,才能穿越行业周期。其以工艺创新重构产业价值的探索,不仅为自身赢得增长空间,更为中国激光行业提供了从“制造”走向“智造”的转型范式。
来源:长三角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