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赛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西安赛隆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申请文件的 审核问询函的回复》,这是西安赛隆继6月26日挂牌新三板以及7月10号收到问询函的回复函。内容涉及公司经营、销售、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赛隆股份现状
赛隆股份是国内少数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实现“制粉设备 + 电子束3D打印设备 + 打印服务”全链条布局的企业。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01.72万元,同比增长23.04%,其中3D打印产品及服务收入增长了274.67%,显示出打印业务的放量趋势。不过,制粉设备和打印设备仍是主要收入来源,而下游市场需求节奏和产能爬坡速度直接影响了整体盈利能力。公司目前已建成年产10万件骨科植入物的产线,并计划扩至30万件/年,设备产能方面,3D打印设备年产能75台、制粉设备23台。但产能利用率偏低——3D打印设备44%、制粉设备26%、3D打印产品38.96%,这意味着固定成本摊薄不足,是公司尚未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财务方面,2024年公司净亏损2434.63万元,较2023年的亏损幅度有所扩大,原因包括新厂房和生产线投产带来的折旧增加,贷款利息提升导致的财务费用上升,新产线运营与人才储备推动管理费用增长,以及坏账准备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仍为负值,但较去年已有明显改善。根据公司测算,盈亏平衡销售规模约为1.81亿元,预计2027年三季度可以达成盈亏平衡,前提是产能利用率分别提升至3D打印设备50%、制粉设备30%、3D打印产品89%。
在市场拓展方面,赛隆已经与武汉迈瑞、春立医疗等头部医疗器械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并在汽车领域批量交付纯铜高频感应线圈。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老客户复购率(按客户数)达到47.85%,显示客户粘性正稳步提升。公司战略重点在于深耕高附加值领域,通过医疗植入物等对电子束技术优势敏感的应用场景进行市场教育,同时依托制粉与打印业务的协同降低材料成本,形成闭环竞争力。
产业竞争格局
在全球增材制造行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金属3D打印正从实验室和小批量生产,逐步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据行业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增材制造市场规模已达219亿美元,同比增长9.1%,预计2034年将达到1145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其中,金属增材制造的增速尤为突出,2024年的市场规模为47亿美元,预计十年后将超过600亿美元,复合增速高达29%。中国市场同样保持着高速增长,2024年行业规模预计为415亿元,到2029年有望突破1200亿元。医疗器械、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高端制造领域正成为这波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束粉末床熔融(EB-PBF/EBM)技术正逐渐进入产业化放量的关键阶段。与主流的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相比,电子束技术在钛合金、高温合金、铜等高熔点或高导热材料加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真空环境中高能量密度电子束能够实现高效熔化,粉末利用率高、后处理环节少,特别适合大批量生产复杂结构件。虽然设备系统复杂、调试周期长、市场教育成本高,使得技术成熟路径相对缓慢,但一旦进入稳定生产,其在大件批产和单位成本上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赛隆的机会
不过,赛隆面临的竞争压力同样不小。在电子束路线中,清研智束是其最直接的国内竞争对手,后者在多电子枪阵列和大幅面(如600×600mm)成形能力上取得了突破,批量化能力较强,设备交付和应用验证的速度快于赛隆。而在更广泛的金属增材制造市场中,LPBF阵营的华曙高科、铂力特等企业,在工艺成熟度、供应链稳定性和客户基础上依然保持领先,LPBF在高表面精度、小型复杂结构件上的优势,以及低市场教育成本,使其在短期内仍是大多数客户的首选。
从产业格局来看,电子束技术和激光技术的竞争更像是一种分工共存。EBM路线更适合高熔点材料、大型复杂零件和高批量生产的场景,而LPBF在细节精度、工艺成熟度、交付周期方面依然占优。未来3到5年,随着电子束在医疗植入物、航天关键零部件、能源装备等高端市场的渗透率提高,其市场份额有望扩大,但总体规模短期内仍小于LPBF。
赛隆的机会在于,通过技术迭代缩小与清研智束在多枪、大幅面能力上的差距,同时利用自身全产业链优势降低成本、绑定客户。如果能够在2025年至2027年间,用标杆项目证明电子束在长期成本和质量上的优势,并完成产能利用率的爬坡,赛隆有可能在细分市场形成稳定壁垒。但风险同样存在,包括技术成熟度不及预期、客户对LPBF的惯性选择,以及产能利用率未能按计划提升导致的现金流压力。
航天3D打印点评
总的来看,赛隆股份正处于电子束3D打印产业化的起跑阶段,既面临资本和时间的压力,也握有在细分赛道形成领先的机会。在这个市场中,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速度,将直接决定未来格局的走向。
来源:长三角G60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