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极端温度下稳定运行的100GHz量子点光频梳激光器

3
2025-11-22 09:55:28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与云计算数据交互步入Tbps时代,光通信系统正面临严峻的“带宽瓶颈”。在此背景下,作为系统核心的光频梳,其性能已成为决定数据传输速率与稳定性的关键基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陈思铭团队的一项重磅成果,为破解光频梳大规模实用化难题提供了关键方案——成功研制出可在140℃极端温度下稳定运行的100GHz量子点光频梳激光器,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高温环境下高稳定光源的技术空白,更为主流的“共封装光学(CPO)”架构落地扫清了核心障碍。

行业痛点:CPO架构下的“火炉考验”

随着数据中心流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可插拔光模块在带宽密度与功耗上的瓶颈愈发明显。共封装光学(CPO)作为下一代光通信的核心解决方案,通过将光引擎与交换机、处理器等芯片封装在一起,将电信号传输路径从厘米级缩短至毫米级,实现了功耗降低3-4倍、带宽密度突破1000Gbps/mm的跨越式提升。博通、英伟达等巨头已纷纷推出CPO原型产品,英伟达Quantum-X InfiniBand系统更实现了115.2Tbps的带宽纪录,标志着该技术已迈入商用验证阶段。

但CPO架构也带来了严苛的“生存考验”:光引擎紧邻发热的计算芯片,工作环境温度常突破100℃,如同置身“火炉”之中。作为光引擎的核心光源,光频梳不仅需要具备超宽带宽、高稳定性,更必须耐受极端高温,同时还要满足紧凑化、低成本的商业化要求。此前,传统光频梳要么依赖笨重昂贵的光隔离器维持稳定,要么在高温下性能急剧衰减,始终无法满足CPO的实战需求。

技术破局:量子点材料的“三重创新”

面对行业困境,陈思铭团队从材料选型、工艺优化到结构设计展开系统性创新,以量子点材料为核心打造出“耐高温、高集成、低成本”的光频梳激光器,实现了三大关键突破:

材料创新攻克高温难题:团队选用量子点材料作为发光核心,其独特的能级结构使其对光反馈具有天然的不敏感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光源在高温下易受干扰的问题。实验验证,该器件可在140℃的极端温度下持续稳定工作,远超CPO架构的实际温度需求,彻底摆脱了对高温散热系统的依赖。

结构简化实现降本增效:得益于量子点材料的特性,团队成功省去了传统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光隔离器——这一器件不仅占据30%以上的系统体积,更占据成本的核心部分。这一简化使光频梳的尺寸缩小40%以上,重量减轻50%,同时大幅降低了量产成本,为商业化落地扫清了经济障碍。

集成设计提升传输性能:100GHz的频率间隔设计使光频梳具备超宽带宽优势,可同时承载多路高速信号传输,为Tbps量级光互连提供了核心支撑。单一芯片集成的设计思路,更使其完美适配CPO架构对紧凑性的要求,单位比特功耗可降至6-7pJ/bit的行业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为AI与云计算注入“光动力”

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指标的突破,更在于为下一代光通信系统提供了兼具性能与经济性的实现路径。其应用场景将深度覆盖数据中心、AI算力集群等核心领域:

在AI算力集群中,该光频梳可支撑多台超级计算机之间的高速互联,使大模型训练的数据交互效率提升5-10倍,显著缩短训练周期;在超大型数据中心,其耐高温特性可降低机房散热成本30%以上,配合CPO架构实现100Tbps以上的单封装带宽,满足未来十年的流量增长需求;在云计算领域,稳定高效的传输能力将使远程数据调用延迟降低至微秒级,推动云游戏、实时渲染等前沿应用的普及。

研究人员表示,当前该技术已完成实验室验证,下一步将推进与CPO光引擎的集成测试及量产工艺优化。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我们将迎来“更快、更稳、更节能”的数据传输时代——下载一部4K电影可能仅需0.1秒,AI大模型训练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周,这些场景都将因量子点光频梳的应用而成为现实。

行业影响:重构高速光通信技术格局

在全球光通信技术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陈思铭团队的成果使我国在量子点光频梳领域占据了技术制高点。此前,国际巨头虽在CPO架构上布局较早,但在核心光源的耐高温与集成化方面始终未能突破。我国这项技术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有望改变全球光通信核心器件的供应格局。

随着5G-Advanced、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等领域的发展,光通信的带宽需求将持续攀升。量子点光频梳的突破,为我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竞争中赢得了先机,也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筑牢了“光通信底座”。

来源:每日科技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