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白宫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刺穿了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也划开了激光产业格局重构的序幕。短短一周内,国际激光巨头股价集体跳水,Coherent、Lumentum、MKS、IPG等企业市值蒸发20%以上,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下跌了约12%。这场以“公平贸易”为名的关税风暴,正以超预期的烈度重塑全球科技产业生态。
跨国激光巨头的“失血”困局
美国本土激光企业首当其冲。在宣布对等关税后,Coherent、Lumentum、MKS Instruments和IPG等国际激光巨头的股价在一周内下跌了20%。由于美国新贸易关税刚刚生效,经过一周的动荡交易,全球激光上市企业的股价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图片来源:optics
Coherent虽在全球多个国家布局生产和研究基地,包括澳大利亚、中国、芬兰、德国、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国、英国和越南等国家。同时,其在美国拥有大量生产基地。
有业内人士分析,Coherent此类高度依赖跨国供应链的商业模式极有可能遭遇重创,最直接的体现或将是关税导致的成本激增直接冲击其利润率。Coherent自2025年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已经暴跌46%,而在4月9日开盘前五天内,Coherent的股价就下跌了19%,这也暴露出市场对其抗风险能力的质疑。
同样扎根半导体产业链的MKS Instruments,因关税政策叠加半导体需求波动,市值缩水44%。与Coherent一样,该公司在美国经营着多家工厂,但也在奥地利、巴西、加拿大、中国大陆及台湾省、捷克共和国、法国、德国、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罗马尼亚、新加坡、斯洛文尼亚和韩国设有生产基地。
而即便是光网络巨头Lumentum,也在数据中心硬件投资热潮中难以幸免。Lumentum在日本、泰国和英国生产关键零部件,并且与同行一样,也使用位于东南亚的合同制造商。但其泰国代工厂Fabrinet股价一周内暴跌12%,这也折射出东南亚“避风港”策略的失效。自2025年年初至今,Lumentum股价已下跌40%。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关税政策,反而加速了美国企业的供应链困境。全球光纤激光器巨头IPG Photonics从俄罗斯撤出后全力押注欧盟产能,却因欧洲对美反制关税陷入被动。自今年年初以来,IPG产量已下降了32%,在4月9日开盘前五天内,IPG股价下跌了21%,这也印证了公司当前抗风险能力并不乐观。
阿斯麦(ASML)的遭遇更具代表性,其光刻设备依赖于高度复杂的供应链,而阿斯麦光刻机所需的激光器、光学元件以及其他核心部件供应链横跨欧美亚。阿斯麦11%的周跌幅、去年至今股价大幅下跌的背后,是全球化技术协作体系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不堪一击。
此外,nLight股价在过去一周下跌了18%,自今年年初以来下跌了37%;康耐视股价在过去一周下跌了22%,自今年年初以来下跌35%;康宁股价在过去一周下跌了14%,自今年年初以来下跌了17%。
尽管上述多家国外激光、光学巨头遭受了本轮冲击,但上述公司均未公开评论新关税对其业务的影响。
中国激光企业的“冷应对”与硬突围
与国际同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激光上市公司呈现出罕见的冷静。当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激光产业震荡时,中国企业的反应却如同一场精密计算的反向博弈。
华工科技直言:光模块产品关税可能由客户承担或获豁免,因此对公司利润影响不大。据了解,华工科技在美业务现在和将来主要以光模块为主,光模块产品在美国本土的需求主要由中国及东南亚生产及供应,公司泰国工厂已经实现投产。
锐科激光则称对美业务占比较少,杰普特光电同样声称公司对美业务占比不足5%。因此整体来看,加征关税对两家激光器头部企业的影响并不大。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加征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变相加速了国产替代,这将有利于两家激光企业。
更具深意的是帝尔激光的回应。其声称公司仅一款设备使用美国激光器,且供应商在非美地区设有备用产能,这种“弹性供应链”设计使其在关税冲击下游刃有余。此外,帝尔激光声称公司2022年、2023年,中国大陆以外地区营业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95%、9.50%,主要出口东南亚、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出口占比很小,其光学器件有部分进口,主要来源于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可选供应商较多。对帝尔激光而言,这种供应链的“外科手术式切割”让关税沦为纸面威胁。
技术自主权成为抵御风险的核心壁垒,也是国内激光企业真正的底气。长光华芯作为激光芯片国产替代的龙头企业,始终坚持核心技术和供应链自主可控,其以IDM模式实现芯片全链条国产化,直言“美国对华芯片加税反而加速进口替代”。同时,中国对来自美国的所有商品包括芯片加征反制关税,亦对公司有利,一是进口芯片成本更高,二是政治风险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更大,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国内市场进口替代的决心。
炬光科技通过欧洲、亚太生产基地分散风险,将直接对美出口压缩至1%,这种“去中心化”的生存智慧,与欧美企业固守单一区域生产的僵化形成残酷对比。
甚至连被视为“软肋”的核心器件领域,光峰科技已推进半导体激光光源国产化,试图撕开被欧美垄断的技术铁幕,公司2024年度来自美国的收入占比仅为约3%,这种业务结构的“先天免疫”特质,让关税大棒的杀伤力大打折扣。
而利元亨在德国、波兰等多个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的“蜂窝式布局”,更将地缘政治风险分散为可计算的成本变量。
这些回应背后,是中国激光产业从“被动防御”向“主动破局”的集体转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激光企业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对外的冷应对,是历经多轮贸易战后淬炼出的战术定力;对内的硬突围,则是基于技术自主权的战略清醒。
当美国还在纠结对等关税能否逼退“中国制造”时,众多国内激光企业“以攻为守”,加大研发投入。这或许印证了一个残酷的商业法则: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在关税表的数字游戏里,而在技术迭代中。
关税政策的真正杀伤力,在于其触发了全球产业链的“明斯基时刻”。过去三十年的低成本全球化模式面临系统性崩溃。美国试图通过阶梯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却低估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迁移成本。例如,激光切割机所需的高功率激光器、精密光学元件等核心组件,短期内难以在北美重建产能。
而中国企业的东南亚布局同样遭遇悖论:越南等地的低人力成本优势被高额的对美关税抵消,二次产业转移陷入“降本死循环”。但同样的,关税壁垒在技术话语权面前显得苍白。“技术赋权”的逻辑,或许正是中国激光产业在关税风暴中保持淡定的底层密码。
未来战争的“两条战线”
这场关税战争尚未见终局,但胜负天平已显现微妙倾斜。短期看,美国企业的股价颓势暴露了其“制造业回流”叙事的空洞性。长期观之,中国激光产业的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双轨策略,正在改写“成本优先”的旧秩序。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美国筑起的关税高墙,或许正成为中国激光产业攀登价值链的阶梯。
来源:长三角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