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gGaS晶体的高效中红外脉冲产生

2
2025-09-16 10:46:56

近年来,高功率飞秒激光频率转换技术在粒子加速、红外光谱学和生物医学等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传统的中红外光源依赖多级光学参量放大器(OPA),虽能实现高能量输出,但系统复杂、体积庞大,需要精确的时空匹配。相比之下,单晶体差频产生(DFG)方案结构更为简洁,但对信号光功率要求较高。

近期,俄罗斯科学院P.N. Lebedev物理研究所提出了一种结合CO气体成丝光谱展宽与HgGaS(HGS)非线性晶体,实现了100 fs钛宝石激光脉冲向中红外波段的高效频率转换。如图1所示,实验使用的驱动光源为中心波长0.95 µm、脉宽100 fs、能量10 mJ的钛宝石激光器[1]。激光被分为两束,其中一束(约8 mJ)作为泵浦光,另一束(约2 mJ)经过长焦透镜聚焦进入1.46 m长的CO气池。在气体成丝作用下,信号光产生显著的光谱展宽,尤其在红移方向形成宽带连续谱。随后,泵浦光与展宽后的信号光经二向色镜合束后进入HgGaS晶体,发生差频作用,输出中红外脉冲。

 



图1 实验装置


如图2(a)所示,该方案能够在6–10.5 µm波段范围内实现连续可调的中红外输出。在8 µm波长处,获得了35 µJ的脉冲能量,对应脉宽约为240 fs,其内部量子转换效率高达30%。与以往常用的BaGaGeSe晶体相比,HgGaS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其非线性系数更大(约24 pm/V),透射范围更宽(0.55–13 µm),同时较高的带隙(2.84 eV)有效避免了在0.95 µm泵浦条件下的双光子吸收,从而突破了传统晶体效率受限的瓶颈。在能量特性方面,图2(b)展示了实验测得差频输出能量随泵浦能量呈现线性增长,符合参量过程的理论预期。

 



图2 (a)脉冲能量随入射角(α)的变化(b)差频脉冲能量随泵浦能量的变化,α=10° 


图3给出了相位匹配角度扫描光谱,输出波长在不同角度下能够平滑覆盖6–10.5 µm范围,并呈现中心波长越长带宽越宽的特性,在相位匹配角θ ≈ 43°条件下,光谱带宽最宽可达1.1 µm。

 

 


图3 不同相位匹配角下的中红外光谱


在脉宽测量方面,尽管信号光在气体丝展宽过程中引入了正啁啾,差频输出因此呈现负啁啾特性,但仍然能够实现240 fs量级的脉冲(如图4所示)。理论上若进一步通过正常色散介质补偿,有望将脉宽压缩至更接近变换极限。

 

 


图4 (a)测量10 µm处中红外脉冲的自相关函数 (b)不同中心波长下测量脉宽


综上,该研究展示了一种结构紧凑、效率高的飞秒中红外光源方案。其性能已可媲美多级OPA系统,并为未来高能量、宽带中红外光源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OFweek 激光网

相关推荐